社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,43栋居民楼,住户3022户,户籍人口10059人,常住人口 8300余人,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24人,持证残疾人147人,流动人口2089人,是一个人口密集,人员结构复杂,深度老龄化的大院型老旧小区。
作为学院路地区的“垃圾大户”,北科大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传统。早在2011年,社区就在部分楼宇前进行垃圾分类试点,在广泛发动宣传的基础上,结合社区特色,“以点带面”探索垃圾分类模式,同年获得“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小区贡献奖”。
今年5月1日,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。为了全力以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,推动绿色发展、建设美丽社区,社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,打造特色亮点,有力有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抓实抓细。
一是精心谋划部署完善方案。社区迅速成立了由社区物业工作人员、网格单元负责人和志愿者代表组成的垃圾分类工作小组。定期召开垃圾分类专项工作会,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,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。以社区物业中心为责任主体,网格单元负责人与志愿者共同参与,细化方案,明确分工,协调配合,统筹部署。根据垃圾分类工作实际运行情况,编辑发布《北科大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简报》,对前期分类投放的基本情况、存在问题进行梳理、点评和提示,并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和目标,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方案,不断完善应急预案,更好地指导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。
二是宣传教育引导入脑入心。社区因地制宜,精心设计制作《致居民的一封信》彩页,指导居民正确认识四分类桶和投放要求,并标注出垃圾投放点和大件垃圾暂存点。在社区165个单元门张贴,挨家挨户发放,并在社区东门、便民菜站等居民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区域进行分发,加强宣传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同时,利用《美丽社区》报、宣传橱窗、横幅、电子屏、公众号、微信群等载体,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密集型的宣传动员工作,加大宣传频次和覆盖面,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,让垃圾分类真正入脑入心,内化为居民生活习惯,切实提升居民的分类知晓率、支持率、参与率。
三是党建引领带动多方联动。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坚持党建引领,带动网格单元、社区物业、志愿者“三驾马车”,形成多方联动的格局。社区党委充分发动网格单元负责人、物业工作人员,以及由楼门长、退休党员、在职党员、共青团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,在各组垃圾桶站旁,对居民进行“一询问、二查看、三引导、四投放、五宣传”的分类引导,从源头上保证垃圾“纯度”。同时,向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鼓励居民积极扫码查看“垃分宝典”,参与垃圾分类学习。形成多向发力、良性互动、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。
四是扎实开展“三步走”计划。社区稳步推进从“撤桶并站”到“定时投放”再到“定时定点投放”的“三步走”计划。第一步,“撤桶并站”。将原有的40组垃圾桶站点位减少到3组。五一期间,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、志愿者坚守岗位,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在各组垃圾桶站旁进行宣传引导。第二步“定时投放”。在非定时投放时段,社区统一撤走垃圾桶进行清理消毒,减少了蚊蝇的滋生,同时困扰居民的垃圾桶异味问题也不复存在。第三步,统一设立垃圾驿站。目前,在定时投放的基础上,社区已设置5个垃圾驿站,进一步规范垃圾投放,美化社区环境。
五是“自查+督查”双重保障。建立“物业自查+社区督查”的工作模式。在各垃圾桶站配有宣传引导员的基础上,社区物业中心每天对垃圾桶站及周边清洁情况、垃圾桶及标识有无破损情况等进行自查,社区网格单元负责人加强日常巡视督查,形成“日检查、日报告”制度,建立工作台账,分析存在问题,提出整改措施,强弱项、补短板,积极探索适合本社区的垃圾分类模式。同时,在自查和督查的过程中注意收集社情民意,为垃圾分类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。
六是精细化视角促社区治理。为了避免垃圾分类强制推行引起居民的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,社区采取人性化的精细化治理方式。在推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的过程中,立足居民需求,积极组织开展充分的调研,收集各组桶站点位宣传引导员的反馈意见,首先筛选出2个居民垃圾投放相对集中的时间段,随后又将这两个时间段发布到社区45幢楼的微信群中,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,最终确定厨余垃圾定时投放时段,探索建立以人为本、科学专业、高效善治的治理模式。
目前,社区平均每天分拣出的厨余垃圾可达26桶,分拣率提高53%,排在地区前列。下一步,社区将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工作,以“三员三代”、“楼宇协理员”等品牌项目为抓手,探索“互联网+垃圾分类”模式,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,形成长效机制,推动习惯养成,常抓不懈,引领从“指间”文明到“心间”文明的绿色、低碳、环保新风尚。